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观点 > 怎么把劳动教育做好,这里有一份实践总结

怎么把劳动教育做好,这里有一份实践总结

来源:强德平     时间:2019-12-27 17:06:21    浏览数:737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培养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从“德智体美”四育并重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劳动教育的增加,延展和丰富了新时代全面育人工作的渠道和内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但劳动教育究竟包含哪些内容,该如何开展,一些学校和家庭还存在认知误区。

 

 

长期以来,在以智育为主、知识导向的中小学中,劳动课长期缺位,劳动教育缺少“体系化设计”,评价上也过于功利化。加之一些家长认为学习才是孩子的唯一要义,这使得孩子们的劳动意识薄弱,很难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1. 课程边缘化。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许多中小学校都开设了劳动课,而且都能达到每周至少半天劳动课的比重。近年来,劳动课逐渐被边缘化,即便在一些学校,劳动课能在课表上占有一席之地,大多也都是填充门面,取而代之的是辅导课、班会课等。中小学生很少有时间、有机会、有氛围去参加劳动。


2. 活动偏狭化。劳动教育的内涵模糊,使得一些学校将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或学校卫生清扫视作劳动教育的全部内容。由于学校很少主动去搭建多样的劳动平台,学生们接触到的劳动也就仅限于轮流值日、卫生打扫。劳动方式的窄化,让孩子们对公益劳动、生产劳动缺乏体验。


3. 评价物质化。在评价层面,一些中小学以及一些家庭过于强调通过劳动获得物质奖励或物化奖励,而轻视对孩子进行劳动美德的培养。这些过于功利性的评价方式或奖励方式,很容易让孩子们劳动的“目的不纯”。这直接导致劳动教育的迷失,导致劳动教育难以落到实处。


4. 家庭包办化。劳动在家庭教育中最容易被忽视。在不少家庭,孩子的父母、长辈都误认为劳动是孩子的负担,学习才是王道,所以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营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环境。家庭包办让一些孩子的劳动意识薄弱,劳动技能低下,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5.劳育割裂化。在不少老师和家长的观念里,劳动就是“干活”。所以,劳动教育也变得只有“劳动”,而无“教育”。“劳”和“育”的分离,让一些孩子对劳动缺乏价值认同,甚至经常出现厌恶劳动、躲避劳动的行为。


落实劳动教育,需要转变对劳动的偏狭认识,并在课程方案、评价标准、育人模式上下功夫,让孩子认识到劳动的光荣价值,主动参与其中。


1.进一步明确劳动教育的价值定位。劳动是人类最日常的活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劳动可以让人生更充实、更有意义。没有劳动,一切都无从谈起。劳动是光荣的,意大利作家阿米琪斯认为:“凡是劳动中沾上的任何东西,比如尘土呀,石灰呀,油漆呀,都不是脏东西,它们都是劳动的标记。”所以,教育孩子认同和尊重劳动,也应该是劳动教育的一部分。


案例:四川阆中乡村学校将劳动教育视作最好的生活教育


四川阆中很多农村学校,近些年或利用学农园地,或租赁农户土地,或与农业示范基地合作,都建立了自己的种植养殖基地。这些基地是孩子们学习劳动技能的课堂,也是参与农业生产实践的体验场,更是他们亲近农业农村的“开心农场”。随着栽培的植物,喂养的动物一天天长大,孩子们对劳动的情感也越来越浓厚。这样的劳动教育,已经和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融为一体。


2.制定系统的课程方案。劳动教育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想到那里点那里”,而是要有系统的分类方案和参照标准。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家庭情况,都应该有不同的劳动内容。比如城市和农村的劳动方式就不同,小学和初中的劳动内容也不同。此外,哪些劳动是“必修”,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哪些劳动是“选修”,是学生可以感受的内容,这些都应该有一个科学的参照。


案例: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局为学生制定“劳动清单”


富阳区教育局日前向全区小学生发布了《杭州市富阳区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其中清晰低列出了小学阶段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校内劳动”“农场劳动”“志愿服务公益劳动”4个方面的内容,以及为每个年级制定了适合其年龄特征的75件劳动事项,比如,饭前帮家人盛饭、摆碗筷,饭后收拾、擦桌子等,这使得劳动教育由空泛变得具体。


3.劳动课回归课表并落到实处。开展劳动教育,劳动课是必须的一环。学校课表不能只有数学、语文,而没有体育、劳动。劳动课不仅要回归课表,还应该落到实处,确保其在实际操作环节不被其他科目占领。在保证每周劳动课时长的同时,还应该精心设计、创新方式、拓展渠道,让老师有的教,还要尽可能使课程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有教育意义,让学生有的学。


案例:广州市教育局明确劳动教育课时


广州市教育局在日前发布的《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高中每学段都要安排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这些活动将通过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并结合研学旅行、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共同完成。基本的课时保证,丰富的开展途径,让劳动课“重获新生”。


4.形成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该面向学校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精细化设计。学校层面,要纠正劳动教育长期被软化问题,需要加大对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的考核力度,确保劳动课程保质保量开展。学生层面,要防止功利化评价体系造成的错误引导,就要杜绝“为了成绩而劳动”“为了奖励而劳动”的现象发生。所以,具评价环节应该格外注重对学生具体劳动能力的考察。


案例:宁波市教育局加强对学生劳动实践能力考查


在日前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中,宁波市教育局已将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工作情况纳入了学校年度绩效考评指标。同时,也将劳动评价记入学生期末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并加强对学生劳动实践能力考查,逐步推进劳动教育记入普通高中学分考核制度,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在具体的评价环节,注重学生的实际劳动能力,无疑找准了劳动教育的目的。


5.建立联动的育人模式。家庭在劳动教育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形成家校联动的劳动育人模式,远胜于学校单方面努力。学校通过劳动课,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劳动意识和合作劳动意识,家庭通过家务课,可以培养孩子的基本动手能力和基本生活能力。需要注意,家务课方面,一需要家长言传身教,二慎用金钱做报酬,三要鼓励孩子劳动的良好表现,四要杜绝惩罚的教育手段。


案例:浙江嘉兴海盐县元通小学家校联动,让劳动教育时尚起来


学校通过指导家长在家中给孩子设置“家庭劳动小岗位”,确保家长和学生每天共同完成适当的常规家务劳动,并且有选择地让孩子认领家务劳动岗位,比如扫地、洗碗、倒垃圾等。此外,还要求孩子每半个月掌握一项家务劳动技能。家长则负责帮助孩子打卡,从完成质量和劳动态度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学校老师要做的,就是每周晨会课进行活动总结,并鼓励孩子完成劳动心得。


6.注重开展的创造性劳动课程。在中国古代的劳动思想中,一方面有把握事物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另一方面也有劳动中的创造性探索。劳动教育不能只有重复性劳动,而无创造性劳动。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不能只囿于一些体力劳动,而忽视创造性劳动。其实,一些具有探索意义的劳动课程,本身就具备趣味性和科学性,这不仅能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孩子们的发现能力。


案例:深圳市龙华区清泉外国语小学让学生走出校园,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学校通过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走近自然,体验劳动来丰富学生心灵。“木艺体验”课程中学生们拿着木刨,变身小木匠,亲手制作筷子,成就感十足。“造纸体验”课程中大家滚油墨,滤纸浆,沉浸在四大发明的绝妙之中,也深知造纸的不易。“农耕体验”课程中大家亲近土地,体验挖坑、种植、培土、浇水等各个环节,在劳动中有了对果实的期待和对未来的憧憬。




(中国教育报刊社·中教传媒智库出品,特邀智库观察员强德平撰写,智库分析师于珍编辑)


相关资讯

教育头条
新闻资讯
教育观点
历史案例展示
课外课程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