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观点 > 北京育英学校校长于会祥:因为我们来了这所学校才是好学校

北京育英学校校长于会祥:因为我们来了这所学校才是好学校

来源:新浪教育     时间:2019-12-02 15:36:10    浏览数:1301

新学期开学典礼上,于会祥最后一个走上主席台,台下坐着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近5000名师生,三分钟的演讲,只字没提学习,也没提成绩,面对外界接踵而至的褒奖,于会祥只是说了句“不能说这所学校是‘好学校’我们才来;而应该说是因为我们来了,这所学校才是‘好学校’”。


开学典礼后,北京市育英学校校长于会祥与新浪教育进行了独家对话,谈育英这所“老校”,谈“红色精神”,谈海淀教育,谈办学特色……他说,在他的治校哲学里,没有“名校”二字,一切都归于教育的原点,所有外界定义的“好”与“名”全部源于这所学校的学生,而他不过是一位质朴的教育服务者。



于会祥校长


“只为考试而活,人生将何其狭隘”


育英的“名”不仅源于今时今日的办学成绩,还要归于71年的历史。这所几乎与新中国同时诞生的学校,从走进校门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她身上流淌着“红色的血液”,以及那股涌动着的热情。


工作没有贵贱之分,每个人的工作不同,岗位不同,职责不同,但是对育英学子来说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内心的丰盈与充足,那是一种对个人、对未来的笃定。于会祥从不过于强调成绩,“如果你只为了中考、高考而活,人生何其狭隘。”舒展、广阔的人生总是要有点精神与积淀的。


走进育英学校的大门,可见一座假山雕塑,正面“江山社稷”四个大字,走到它的背面可以清楚看到“祖国、真理、责任”六字,顺着学校的小路走去,地上有一条弯道,蜿蜒狭长,墨绿色的大理石地面刻着66条名人名言。


曾几何时,育英教学楼边墙上挂满了各类荣誉牌匾,现如今,这里成了育英学子的自留地,国事、大事、天下事,上面写满了学生对家国的期盼,对于会祥来说,“荣誉”不能代表一切,唯有学子之声才能代表育英的今天与明天。


71年光辉岁月,传承无形,却又在掷地有声的教育环境中静静呈现,最终融于血脉,成为一个人得以成长的养分。



影响几代人的“好好学习” 理应有更深远的意义


“好好学习”四个字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对于育英学校来说,这四个字又有着别样的内涵。1952年毛泽东主席为育英学校题词“好好学习 好好学习”,如今作为育英的校训,于会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诠释。


“好好学习是一种传承”,自然是父女之间,长辈与后辈之间语重心长的教诲,它的本质是“学习”,如果说过去我们对学习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学科知识的习得”,新中国发展至今,“学习”的概念显然更为宽泛。不管各种理论比如生涯规划、个性培养、赏识教育、快乐教育、素质教育等等怎么说,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一定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不仅是横向的更是纵向的,不能仅仅关注当下,也要放眼未来,内涵养成与个人发展理应是“学习”二字的题中之义。


一扇门的故事


在育英学校校长办公室对面的卫生间,有一扇特殊的“门”。2012年学校进行改造,将所有卫生间的门都换成了新的,但刚换完第二天,一扇门就被学生敲出了11个小坑,学校老师本要重新改造,却被于会祥拦住了,他说,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代表着学校自尊,门上的11个小坑,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为之,都是我们的教育资源。不久,学校在门旁贴了一张纸写着“门的脸面,你的尊严”的一张纸。


自此之后,那扇门上的11个小坑再也没有增多。


“人生的路很长,将来你幸不幸福,日子过得好不好,与你是否有高学历,考上哪所名牌大学不成正比。”于会祥这样说,归根结底在于为“人”。


“德”的培养是个慢功夫,是一种滋养,而育英就是俯下身来做细水长流的事,就像“静静挂在枝头的桃子”,规整、静怡。对学生来说意味着“懂规矩、有教养、守礼仪”,对老师来说可理解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校长来说则要求“心无旁骛,静心办学”。一切的一切没有为了一时的“名”与“利”,不提点滴成绩,只说对“人”的培养。


“要慎谈个性养成”于会祥这样说,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要坚守基础,基础中包含习惯,“做生意可以讲特色,穿衣打扮可以讲不同,但是对育人来说,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培养来说,包含太多共性的内容,这些是每一位学生需要了解的。”因此,很少会听于会祥大谈“个性养成”,他说要在共性培养基础上满足孩子的个性发展与追求,这个过程并非刻意为之,“花到时节,自然会结出果实” 。




海淀教育日新月异  “老校”育英不惧挑战


来到育英学校八年,在海淀工作近20年,于会祥亲眼见证了海淀教育的日新月异,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


然而,面对“名校”的崛起,这所有着71年历史的“老校”依然在海淀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我们从不刻意与任何一所学校比较,而是要向每一所学校的优秀之处学习,取长补短。”在于会祥的意识中,所谓“好学校”不需要有高楼大厦,而是需要一批好老师。


“育英今天有20位特级教师,172位硕士、博士”,这样的超豪华团队并不多见,“然而,我们凭借独有的文化,做到了师资的可持续,因此我们面对挑战毫不担心。”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


“其实我从不用‘名’这个词,在我的字典里面,中国没有‘名校’。”因为每一所学校担负的责任都是教书育人,既然是“教育”又如何图“名”,只要静静地等待就好了。


35年前的那个秋天,于会祥第一次走上三尺讲台,如今却成了这位校长最想回溯的时光,简单、质朴、单纯,与学生距离最近的那段日子,总那么值得回味,当一届又一届学子毕业离开育英,于会祥只希望他们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带着精神上路,当他们长大后能回望这所“唯一的母校”,不留遗憾,便是最好的馈赠。正如于会祥所说,“不能说这所学校是‘好学校’我们才来;而应该说是因为我们来了,这所学校才是‘好学校’”。



采访手记:


走进学校看到最多的是与学生有关的印记,以及一草一木中透出的精神,读书亭下的水卷珠帘,敞开式的世纪广场,足够宽敞的操场,满是欢声笑语的动物园……当然还有每个面带笑容的孩子,以及他们路过我这个“外人”,说的一声声“老师好”。


接受新浪教育采访的整个过程,于校长不曾提过一次学校的办学成绩,不曾细数过一个荣誉,他谈的最多的是学生,是老师,和有着“江北第一个国际生态学校”之称的校园。谈及自己,他也是低调的。他希望育英的孩子毕业后不论做任何工作,都能怀着正能量,对未来有足够的自信,内心笃定踏实就好。

相关资讯

教育头条
新闻资讯
教育观点
历史案例展示
课外课程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