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下的稻谷从这个口放进去,摇动摇杆就会有风吹出来,谷壳被吹走,剩下的稻谷从出口流入麻袋。”日前,溪口镇班溪小学副校长毛青松带着该校五年级学生,来到新建成的“农耕博物馆”,上了第一堂农耕拓展实践课。
“农耕博物馆”建于去年10月,建筑面积108平方米。馆内摆放的老风车、脚踏打稻机、禾桶、蚕架、犁等农具以及各色作物种子是全校师生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收集而来。虽然从小在农村长大,但不少孩子对眼前的农具感到陌生。他们围在毛青松身边,七嘴八舌地问着各种问题,几个胆大的学生更是在毛青松的协助下,亲身体验了脚踏打稻机和老风车。
体验结束后,学生们来到和“农耕博物馆”同期投入使用的“智慧农创园”。农创园位于校园东北角,占地60余平方米,配有自动灌溉、自动遮阳、自动监控等系统。此前,该校农事社团学生开展了“水培小青菜”试种养,并收割了首批小青菜。当天,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了清理、浇水等基础工作,为下次种养做好准备。
学校“农耕博物馆”和“智慧农创园”作为全区首创项目,为该校深化劳动教育、深植农耕文化打造了平台。
据悉,自2009年起,班溪小学就开始探索农耕文化建设,利用学校30亩山林资源打造农事实践基地,定期开展种植活动,播种、浇水、除草、收获等均由学生负责。这门形式新颖的实践课程一经推出就受到学生欢迎,还吸引了城区小学来此开展实践活动。
随着劳动教育活动及农耕文化建设的深入,2017年起,该校先后在校内开辟“东篱园”种植区和中队包干种植区,学生按年级参与常见植物识别和黍、菽等常见作物及“浙八味”等中草药种植。据副校长俞海强介绍,学校还计划在这些种植区域或其他展示场地展出各生长阶段的农作物及其加工产品的仿真品,方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其特性、生长过程及与市民生活的关系。
除了将田间地头“搬”进校园,探索建立校内外农事实践基地,推进劳动教育外,班溪小学还将农耕文化建设成果不断渗透到课程教学和活动体系中。目前,该校已在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校园活动中,融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农耕元素。接下来,该校将积极构建集感知场、体验场、实践场于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深推农耕文化进课堂、扎根校园。
“我们要充分发挥农耕文化育人作用,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性。”校长何朝勇告诉记者。下阶段,该校将继续探索劳动教育推进德育建设、课程建设、文化建设新途径,努力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目标。
记者 毛超峥 王红雨
通讯员 薛静艳 乌雯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