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头条 > 2020中国中小学教育新进展新趋势

2020中国中小学教育新进展新趋势

来源:人民教育     时间:2021-03-02 08:16:17    浏览数:661

引 言

本报告研制主旨在于反映一年来中国中小学校改革发展的主题以及新进展、新经验,揭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报告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的教育方针、党中央和国务院重大教育政策以及教育部中心工作,采取文献研究法,对有关学校发展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采取案例研究法,多方搜集共计3000多个能够反映全国中小学校改革发展最新进展的实践案例。其来源包括:教育部有关典型案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权威媒体全年公开发表案例,各省级教育新闻宣传中心、教育报刊社推荐案例,人民教育编辑部基层联系点推荐案例,中教传媒智库推荐案例,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公开征集案例等。此外,我们尊重实践智慧,践行“一线规则”,开展多轮调研活动,以增强案例的丰富性。为更好发挥借鉴参考价值,按照每年惯例,我们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主线,遴选出40个典型案例。遴选以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聚焦重大教育主题、具有重要创新突破、取得较好实际效果等为基本标准。为确保遴选的典型案例具有公信力、影响力,我们邀请不同研究领域专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匿名评审。综上,形成本报告。

2020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广大中小学校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文件和重要举措,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积极应对危机与挑战,深化“五育”并举,加强劳动教育、体育、美育,释放中小学办学活力,“破立并举”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一、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

一年来,中小学校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方面交出了“不平凡”答卷。

一是成功应对危机挑战。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中小学校积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按照教育部要求,在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下,首次开展大范围长时间的防疫斗争,保护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首次开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线上教学,保证了“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为稳定教育教学秩序、恢复社会生活、探索技术变革教育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关键时刻一些优质学校克服困难站到了直播前台,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优质课程。基础教育全系统形成了从线上教学到线上线下并进教学新格局,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师者担当。

二是加强党建引领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成为中小学校的共识与行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取得新进展。如建立“教育局党委—校党委(校党总支、校党支部)—学科党支部”三级纵向联动组织体系,构建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纵向贯通的二至三级中小学校党组织工作体系,促进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党组织书记和校长分设情况下各自的职责,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建立学校“党委会研究、校务会落实、教代会监督”模式,层层落实党建工作。

三是思政课在铸魂育人上逐渐强起来。中小学思政课得到空前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整体框架的构建,凝聚起培养时代新人的强大合力。中小学扎实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全面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劳动教育、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人民功勋模范、抗美援朝纪念等教育广泛开展,深入人心。学校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方面有了新突破。德育专业化水平继续提升,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四是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和体育美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劳动教育、美育、体育的重要文件,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

2020年被称为“劳动教育落地年”。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劳动教育格局正在逐渐形成,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效应正在显现。如由政府牵头打造“综合+专项”“紧密+松散”“国有+市场”“营地+农户”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学校建立专门劳动教育教室和基地,突破场地、设施等条件制约;构建校园、田园、家园、社园四园联动实践场,整体设计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健全劳动教育落实机制。

学校体育得到全面加强。2020年学校体育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全国各地普遍推进体育中考,极大提升了体育受重视程度。中小学体育场馆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切实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契合学生发展需要。有创意的做法层出不穷。如推行个性化体育课程,小学低年级实行教师走班,学生两年内体验12个运动项目;中高年级实行学生走班,在前两年选课的基础上每学期选择一个项目“进修”,进修项目细分为“启蒙”“提高”两类,每次两名教师同时上课。中小学探索落实保护学生视力的多种方法,如家校联合保护学生用眼问题。营养配餐、健康饮食等食育内容在许多学校得以开展。“小眼镜”“小胖墩”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学校美育受到高度重视。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全面实施。为解决农村美育师资不足问题,许多地区创新思路办法,探索有效解决路径,如开展“城市—乡村美育对话”,城乡教师一起教研、改进美术教育教学方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拓展城乡美术课堂广度和深度。美育评价探索开始起步。

五是助力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基础教育战线以义务教育有保障为重点,扎实推进控辍保学专项行动,落实“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系列政策措施,“输血”“造血”齐发力。以年度“最美教师团队”凉山支教帮扶团队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优秀校长、教师义无反顾走向大山深处的学校,手把手、肩并肩、心连心开展帮扶,为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呕心沥血。一大批学校承担起精准扶贫支教任务,连续多年为贫困地区学校提供人力、物力支持,特别是帮助培养造血能力,为助力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作出重要贡献。

六是学校教育生态进一步改善。2020年义务教育段公民同招政策开始实施,学校之间的竞争从“依靠生源”转到“提高质量”上来,发展机会更加公平,充分激发了学校办学积极性,极大纾解了人民群众择校焦虑。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进一步释放、增强了学校的生机与活力。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总体方案》激发中小学不断思考研究改进学校、教师、学生评价,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等方面着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进入实质性探索阶段。

二、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一年来,各地中小学积极探索育人方式变革,提高因材施教质量,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呈现出继续稳步提升态势。

2020年,中小学对在线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获得许多重要经验成果。如针对线上教学反馈不足,加强运用交互式网络软件,设计答疑活动;针对学生自律困难,调动家长参与管理;开发适合于网络环境的评价方式,如AI智能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开发微课,把更多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推动线上线下教学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探索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管理改革和教学方式变革成为2020年中小学的重要命题。中小学教师研究新课程标准,探索新课标背景下的新教材教学,突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彰显立德树人价值追求。“强基计划”的实施促进中小学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举措,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进一步向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2020年8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语文和艺术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报告。语文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业表现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分别为81.7%、79.3%。近三成家庭处境不利学生在语文学业表现上实现“逆袭”,取得较好成绩。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高和较高的比例之和分别为94.5%、88.9%;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在15分钟以上的比例分别为71.7%、70.6%,课外阅读书籍种类在3种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64.8%、77.1%。报告显示,语文教师教学行为改善明显,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比例显著提高。

艺术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显示,78.5%的四年级学生和77.2%的八年级学生演唱能力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91.5%的四年级学生和65.8%的八年级学生绘画创作与表达能力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学生对中国画、民间手工艺、书法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形式的喜欢程度较高。八成以上学生喜欢艺术课和艺术教师。

三、破解长期制约中小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年来,各地中小学着力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出诸多创新举措。

针对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师工作内驱力难以调动等问题,中小学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是分类评价,注重精神激励。考虑到教育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教师评价应采取分类评优,让表彰多样化、多元化。有的学校在绩效分配方面大胆改进,每月除基础绩效奖励外,设有超工作量奖励、班主任奖励、名师奖励等,注重精神激励。另外,以教学为中心建立起不同学科的标准工作量常模,鼓励能者多劳,也是比较得到认可的实际办法。针对班主任工作压力大、付出多,不好评价,现实中出现不愿意当班主任的现象,有的学校显著提升班主任待遇并建立副班主任制度。班主任除了享受津贴和绩效工资外,晋升、入编、进修、评优评先仅在班主任(包括副班主任)中产生,班主任工作一跃而起成为学校最受关注的工作。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教师干事热情。各地对现有校长教师管理制度进行大胆创新突破。有的地方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按岗拿薪,与学校捆绑评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显著提高。有的地方对特别优秀或作出重大贡献的青年教师,学校职称评审委员会通过设立校级职称办法,可直聘高一级岗位,区教育局设立校级职称补助经费,使其享受相应待遇。

三是提高职业待遇,提升教师自豪感。一些地方从政策上落实尊师重教,成为教育界一大亮点。有的地方推行教师工作证制度,教师持教师工作证可在医院“教师优先”窗口挂号,工作证右侧夹着一张“园丁卡”,持此卡可免费乘坐公交车。这些做法切实提高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并转化成工作动力。

针对疫情影响带来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小学采取多种方式疏导学生心理问题。有的学校快速启动应急机制,组织全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对全体学生进行全覆盖电话家访,开展生命教育,进行谈心谈话,召开线上高质量家长会,用专业心理量表进行全员筛查。这些应急行动为学生心理健康筑起坚实的防护墙。

针对智能手机普及后带来的校园手机管理难题,各地各学校智慧出招,疏堵结合,加强治理,建立各项手机管理制度。如开发智能电子学生证,将学生照片、姓名、年龄、入学时间等记录在内,集通话、定位、考勤和电子借书等功能于一体,学校或家长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电子围栏,既满足安全、联络等实际需要,又能防止学生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影响学业。

针对一些地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习效率不高等问题,中小学积极探索作业管理新途径,提高作业效能。作业精细化管理成为重点,因材施教是关键。作业应避免“一刀切”,要根据学生不同学力进行分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学力诊断可以借助信息化媒介采集学生全过程作业数据,精准识别学生学习需求,实现差异化教学,从而提高作业效能。

四、学校内外部治理现代化为高质量发展增活力、添动力

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国家治理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也是迈向2035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关键保障。2020年,中小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

一是外部松绑释放学校办学活力。“县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有的地方实施编岗分离,教师编制由编制部门统一核定,教师教学岗位由学校统一设立,教师编制使用、教学人员调配、教育经费拨付由教育部门统一负责。成立县教师发展中心,指导学校按岗聘任,对教师余缺进行全县调剂、动态管理。管理体制逐步理顺,校长队伍得到优化,教师作风明显改善。管办评分离有了新进展,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有的地方构建起“三张清单”管理的系统化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将副校长聘任、教师选聘、自主招生、经费使用等四个方面14项管理权限下放给学校,学校办学有了积极性。

二是内部变革激发学校办学动力。为切实解决学校高质量发展问题,一些学校正在突破传统的科层管理体制,建立专业性、价值型的学校专业共同体,校长对学校的领导也逐渐由行政领导走向专业领导和价值领导。为解决治理“中梗阻”问题,建立中层干部任期制度和述职制度,引导干部进行系统思考,促进自身和学校的发展。为提高集团化办学效益,探索转型管理范式、转变领导范式、优化文化范式等新型管理路径。

三是强化家校社协同形成育人合力。家庭是学校外部治理中重要影响因素。一年来,中小学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创新做法层出不穷。

针对农村学校覆盖的村庄分散且间隔距离较远,教师家访面临一定的困难,召开家长会存在种种不便,山东省寿光市羊口镇杨庄小学形成了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片式”家校合育方式。各班级按照小组合作学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织同一村庄家庭相隔不远的学生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6人。小组内部按照学生平时表现和学习能力差异进行编号分工。教师随时关注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小组内的家长联合,资源共享,“排班陪读”,对隔代抚养学生和单亲、离异家庭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针对家校合作与家庭教育指导存在个性化不足的弊端,有的学校尊重每个家庭的特殊性,尝试通过“一家·一课程”转变家长观念,创造个性化的家校连接,深度挖掘每个家长成功教育孩子的“自经验”,帮助家长持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五、未来发展建议

高质量发展要求学校教育超越以往的理念与框架。尤其是教育评价体系的全面构建还需要政府、社会和中小学校进一步努力;城乡均衡度差异系数较大,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均衡发展补短板建设任重道远;以流水线生产为特征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要进一步增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主动性。中小学要深刻理解立德树人是政治要求,深刻理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进一步构建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建立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新的一年,要积极探索“五育”并举落实机制,特别是在德育工作中要突出和强化“建党100周年”等时代主题教育。

二是进一步落实优质均衡发展举措。推进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而中小学自身也大有可为。实施“初中崛起”工程,破解“豆腐腰”问题,加快提升公办初中办学质量。大力推进学前教育的普及普惠,大幅度提升优质园比例和公办园覆盖面。切实回应人民群众的教育焦虑,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三是全面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办学活力不足是制约中小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要着力破解影响和制约中小学办学活力不足的主要障碍,鼓励中小学探索建立着眼长远、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有效制度,落实中小学办学主体地位,增强学校发展动力,提升办学支撑保障能力,努力形成师生才智充分涌流、学校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

四是完善教育评价办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要加快探索学校层面教育教学评价办法,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适合的教育,关注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培养,强调“身心健康也是教育质量”,不断完善考试招生制度,坚决打破“唯分数论”,构建起学生成长、教师发展、课程建设、治理能力四个方面的办学质量评价制度,让师生感受到教育的美好、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美好。

五是推动学校教育走向现代化。面向2035,一些省份已经开展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评估工作。以教育领域现代化评估工作推动学校开展素质化、特色化、现代化建设,要充分认识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的革命性推动。学校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来设计教学活动,打破“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常态化的创新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实现更深层次的学习。要加强作业管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积极吸纳社会优质资源,推动学校与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社区、家庭等开展跨界合作,拓展教育服务供给,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基础教育改革仍任重道远,全面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全面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办优质公平、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永远在路上。

总监制:翟博

总指导:陈志伟、周飞

总策划:余慧娟

研制:任国平、程路、董筱婷、魏倩

相关资讯

教育头条
新闻资讯
教育观点
历史案例展示
课外课程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