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青少年在尽情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网络安全风险,网络沉迷、网络欺凌、网络色情等问题频发。因此,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解决好手机管理问题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抓好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为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加科学的导向、更为多样的资源、更加灵活的方式。将手机和作业、睡眠、读物、体质并列,并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相关联,可谓见微知著、意义深远。
建设绿色网络,引导中小学生合理上网、健康上网是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要内容。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注重引导中小学生合理上网、健康上网。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家庭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在手机管理中的责任和措施。
有限带入。智能手机不仅仅是通信工具,上网、游戏、社交等功能样样俱全,青少年的自控能力还在逐步形成的过程中,部分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容易沉迷其中,浪费时间,影响学习,损害视力,破坏专注力,甚至接触到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媒体对201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4%的受访者支持幼儿园和中小学禁手机,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83.5%的人是幼儿园或中小学学生家长。
结合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校园手机管理的重点应当在“校园之内,课堂之外”。《通知》指出,学生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学校应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明确要求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禁止将手机等电子设备带入校园,也是各国基础教育的普遍共识和做法。2018年7月,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一项禁令,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英、美、德等国家也以刚性校规限制学生校园使用手机。
加强引导。当大量中小学生普遍、频繁地使用手机,手机也就成为育人工作的一块重要阵地。《通知》指出,要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不要为手机所役,要做手机的主人;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文明使用网络的素养,筑牢思想的防火墙。
人文关怀。针对学生与家长的通话需求,《通知》也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学校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探索使用具备通话功能的电子学生证或提供其他家长便捷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
家长职责。家庭是人发育、成长、生存的首要基地,家长应当言传身教,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增设“网络保护”一章,对政府、学校、家庭、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等不同主体作了规定,力图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线上线下全方位保护。“通知”的出台,也是落实“十四五”规划和《建议》,践行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内在要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动员学校、家庭、社会协调合作,协同育人,从而以良好的学校环境、家庭氛围、社会风气巩固育人成果,引导学生努力成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栋梁之材,齐心协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 陆云泉)
上一篇: 教育部发布2021年任务清单
下一篇: “拆客空间”放飞儿童设计思维
相关资讯